skip to Main Content

自動停利or停止獲利

透過歷史或科學的驗證,「自動停利機制」投資型商品之好壞立即現形,其報酬率遠不如想像中的美好。因此得小心莫讓金融機構拿了業績,投資者卻苦苦背著業障,可不得不慎之…

金融機構為爭奪市場,不斷的推陳出新,湧出了不少新型投資型商品,冀望以「創新」、「打敗市場」或「克服人性」的方法,趕緊將投資人口袋中的錢轉入自己的口袋。然而這些標榜「創新」的金融商品真有如宣傳手冊那般美妙?

幾年前,金融市場正夯時,有些公司推出「保本型商品」,採用「TIPP」(時間不變性投資組合保險策略),強調100元的投資,最差的狀況仍可拿回80%或85%的本金(即80元或85元);而若價格水漲船高,其保本價格亦隨之升高。例如價格若升至200元,其保本金額亦提升為160元或170元。在大家貪婪的追求高獲利之時,似乎提供了一個較穩健的投資策略。也因此吸引了大批想投資卻又擔心風險的投資者。

這似乎裹著糖衣的商品真有那麼好?

或許時運不際,在其推出不久,正逢金融浩劫,大多數金融商品腰斬再腰斬。而那時強調「保本」的投資型商品,會自動啟動其保本策略,將多數資金投入於無風險的投資標的(例如,零息債券或定存),因此所剩之可投資資金少得可憐(例如下跌至82元時,因其中的80元為保本資金,無法再投資運用,可再投資的資金只剩2元),在金融市場反彈時,也就失去了扳回的機會(僅剩2元的投資,如何拉抬整體績效?)。是故「下跌有限,上漲無力」成了此商品最佳的註解,當然此類型商品也就從市場消失了。

金融風暴的來臨,讓投資者深切體認,上漲的獲利非真正獲利,惟有落袋為安才是真正的財富。金融機構了解市場投資者的想法,又順勢推出「自動停利機制」之投資型商品,讓投資者自己設定想要的停利點,例如報酬率達20%時,系統在觸及此報酬率時就會自動贖回資金,是讓忙碌的投資者不必隨時去觀測績效狀況,改由系統主動協助停利,讓投資者掌握有效時機,準確留下獲利,不致於讓獲利成為一場「紙上富貴 」。

只是這會不會又是一個裹著糖衣的商品?

列舉三個投資標的觀察一般定期定額投資與透過「自動停利機制」之差異:

1.台灣加權指數:傳統「定期定額」與「自動停利機制」之投資報酬率試算。

由上表得知,如果停利點設太低,則其報酬率遠低於未設停利點的報酬率;如果停利設太高(例如,40%),則因一直未達停利點,其報酬率與未設停利點之報酬率一樣。問題是,這是根據過去資料試算,而對於未來,投資者該設多少為自動停利點呢?

2.貝萊德拉丁美洲基金:傳統「定期定額」與「自動停利機制」之投資報酬率試算。

當投資標的為持續性上漲,可顯為易見的是,在「自動停利機制」下之累積報酬率遠低於未設停利點報酬率,亦即「自動停利」在某種程度上是限制了最大報酬率之獲取。

3.富達日本:傳統「定期定額」與「自動停利機制」之投資報酬率試算。

定期定額投資並不一定保證獲利(詳文請參閱筆者另一篇文章-「定期定額停看聽」),所以萬一買到的投資標的是持續性的下跌,因為「自動停利」並沒有「停損點」的機制,因此無論設多少停利點都是枉然,其報酬率與未設停利點的報酬率皆是一樣。

忙碌工作之餘又想照顧自己的投資部位,一般投資者總想找個「懶人投資法」可以安穩的賺到錢,所以金融機構也就順勢推出「自動停利機制」之投資型商品。但依以上數據,常常我們「感覺」很好的商品,有許多只是金融機構為推銷其商品所包裝的糖衣。尤有甚者,有些金融公司因為標榜者「自動停利」可讓投資者鎖住獲利,多了一項保護財產的功能,因此在自動停利時,還多扣1%的費用,長期累積下來恐是一筆不小的數字。更重要的是,透過歷史或科學的驗證,「自動停利機制」投資型商品之好壞立即現形,其報酬率遠不如想像中的美好。因此得小心莫讓金融機構拿了業績,投資者卻苦苦背著業障,可不得不慎之。

可以理解每個人都希望賺的錢可以落袋為安,這是曾經歷紙上富貴的人普遍的想法,只是要設定多少的停利點才合適?這不只因人而異,更因不同的投資標的而有所不同。所以應該有個比較專業且合宜的方式,判斷趨勢走向,彈性的設定此停利點,而非別人大賺時,自己望錢興嘆;別人大虧時,自己也跟著沈入海底。

總而言之,自身若不熟財經專業,只聽以銷售導向為主的金融機構片面之詞時,還是建議先找個獨立的投資專家或財務規劃師,能以較客觀立場來判斷金融商品的優劣,及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資屬性。還是一句老話:「賺錢不容易,不要跟錢開玩笑」。

黃 仁典

現職:「賀柏企管科技顧問(股)公司」總經理。
專長:1. 資訊軟體開發整合服務。
   2. 企管顧問暨教育訓練課程開發研究。

This Post Has 0 Commen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