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保本型商品較好嗎

投資人以為是保本型商品,但贖回時在費用東扣西扣的情況下,總體結算還是虧損的。總之,投資人不要以為標榜保本型的連動債,就一定保本,得要好好看看手中的說明書…
前日希臘及葡萄牙債信評等調降,引爆歐洲債務危機恐將重創全球經濟復甦後,美股基準指數跌幅創2月來最大。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大跌213.04點或1.9%,收10991.99點。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大跌2%,收2471.47點。費城半導體指數下挫3.5%,收386.78點。標準普爾500指數重挫2.3%,收1183.71點。

其中標準普爾500指數自2007年10月創歷史新高後,因全球景氣衰退而重挫57%,但自2009年3月創12年低點來已經反彈75%,而就在26日創19個月高點後,當天收盤卻又急殺下跌2.3%。

世界財經局勢變化如此劇烈,一般投資者如何自處?

腦筋動得快的金融業者,就推出「保本型商品」,在理財專員三寸不爛之舌的說明下,讓投資人「覺得」風險較小,獲利又「感覺」比定存高,因此商品推出後,市場極為熱絡。

然而前陣子銀行推出的許多保本型商品,常是有條件的保本,導致最後保不了本,讓投資者損失更為慘重,就像先前的雷曼兄弟的連動債。

即使有些是無條件的保本型商品,也是要產品到期,才能拿回約定的保本比率。如果投資者人在到期前要先出場,不僅不能拿回本金,有時還得付違約金;而如果出場時,連動債的淨值下跌,其本金損失更高。其次連動債常以外幣來計算,提供的保本大都指外幣保本,所以投資人在贖回時,若恰遇新台幣升值,則因匯差損的狀況,真正拿回到手的錢就更少了。更有甚者,一般在連動債投資時,會先扣除投資手續費及信託管理費,因此在結算投資損益時,是要先扣除此兩項成本,才是真正的獲利,保本比率亦是以此為基準來換算的。所以投資人以為是保本型商品,但贖回時在費用東扣西扣的情況下,總體結算還是虧損的。總之,投資人不要以為標榜保本型的連動債,就一定保本,得要好好看看手中的說明書。

除了銀行業推出的保本型商品外,保險公司亦不落人後的推出「保本型投資型保單」,強調不僅保本,更有「鎖高」機制,讓客戶有機會獲得更高的報酬。例如南山豐沛一生變額萬能壽險、中泰金保利寶器變額萬能壽險、全球鎖利長紅變額萬能壽險、安聯人壽安心理財外幣投資連結型保險、遠雄人壽雄吉利投資型保單。

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為了保證到期本金完全不損失,保戶常得額外支付一筆費用。

而「鎖高」機制是強調其最低保證單位淨值,永遠不會低於過去歷史最高單位淨值的80%或85%,亦即淨值「只升不降」。只是客戶必須意識到,保險公司為了要「鎖利」,過程中不僅其要付出較高的成本費用;在投資方面,也會趨於極度保守,免得萬一淨值大跌後拉不回來。從近幾年的績效來看,金融風暴發生時,確有較低的跌幅,但景氣復甦時,其上漲幅度也遠不如其他投資標的,造成「下跌有限,上漲無力」的尷尬情況。

這些新型金融商品在台灣的經驗值尚淺,仍需長時間來驗證其成效,只是目前看來,都尚未回到前波的高點,投資人似都成了白老鼠。不過有些公司注意到此情況,提供客戶可以轉換的選擇,例如南山人壽有提供原保本型保單客戶可以轉換其他投資方式,成為「自由身」,只是原「保本」的機制就不再存在。總之,客戶還是跟原理財專員或業務員好好討論,倒底何者商品或投資方式較合適自己。

一般投資者總想有較高獲利,且希望獲利不因措手不及的金融風暴而如南柯一夢般消失?「停利型商品」也就應運而生,強調在投資過程中,報酬不減損,早早獲利了結,入袋為安。在金融風暴發生後,似乎又是一個挺有吸引力的商品,且有些商品標榜「自動停利」的傻瓜投資法更擄獲許多投資者的心。

「停利型商品」真有這般神奇?是否有未揭露的真相?咱們留待下回討論。

黃 仁典

現職:「賀柏企管科技顧問(股)公司」總經理。
專長:1. 資訊軟體開發整合服務。
   2. 企管顧問暨教育訓練課程開發研究。

This Post Has 0 Commen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Back To Top